建成运行两年,中国空间站晒“科研成绩单”

admin 5天前 2 导读

  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行两年来首份科研综合“成绩单”今天发布:在轨实施18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近两吨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近百种。  这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我国科学家深度挖掘科研方向、着力攻克系列重大科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平台。两年来,科研人员从空间站获得一系列原创前沿成果,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论文,获...

  中国空间站建成运行两年来首份科研综合“成绩单”今天发布:在轨实施180余项科学与应用项目,上行科学与应用任务近两吨实验模块、单元及样品等科学物资,下行空间科学实验样品近百种。

  这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为我国科学家深度挖掘科研方向、着力攻克系列重大科学难题,提供了宝贵的科研平台。两年来,科研人员从空间站获得一系列原创前沿成果,累计发表500多篇高水平论文,获得150多项专利,部分成果实现转移转化与推广应用,显著推动了我国空间科学与应用快速发展。

太空中挑战极限,科学家“喜报”不断

  “我们首次在空间站实现水稻‘种子到种子’全生命周期空间培养,收获的稻种如今已繁育到了第三代。”

  “我们在空间站创造了斑马鱼太空生存的世界最长时限,未来还要实现斑马鱼在太空‘卵到卵’的全生命周期养殖。”

  “在微重力环境下,我们发现材料‘变胖’了,但位错密度大幅降低,由此正在深入探究材料合成新机制。”

空间站收获的水稻种子活力正常,育性良好。(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科学卓越创新中心供图)

  两年来,从空间站收获实验数据和样品的科学家们“喜报”不断。作为我国最大的综合性近地空间研究设施,中国空间站配置了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舱内科学实验柜和舱外暴露实验平台。

  中国科学院空间应用工程与技术中心高级工程师、应用发展室副主任巴金介绍,这个国家级太空实验室具有覆盖空间科学相关学科领域最全、在轨支撑能力最强,兼备有人参与、上下行运输等独特优势,计划在轨稳定运行十年以上。

  两年来收获的科研成果表明,中国空间站将为我国开展高水平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提供千载难逢的发展机遇,为空间科学的发展打开全新突破口。

  2024年4月25日-6月7日,空间先进水生生保系统随神舟18号成功发射进入中国空间站,并安装在问天舱生命生态柜开展空间实验。(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供图)

  中国科学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研究员王高鸿回忆,他们于2011年首次将水生生命小球藻、水泡螺等送上太空,遨游太空17天。当时的实验装置仅火柴盒大小,如今斑马鱼和金鱼藻在太空的“居住空间”已有1.2升。

  “2024年,我们送上空间站的两雄两雌斑马鱼,创下了太空存活43天的世界纪录。”王高鸿透露,他们正在对送回地面的鱼卵和水样开展研究,“鱼卵未能成功受精,我们将分析其中的原因,未来争取在太空实现‘卵到卵’的斑马鱼全生命周期培养”。

  据悉,斑马鱼后续还将进入空间站,进行骨质丢失、免疫和营养代谢等相关实验。

微重力环境驱动,探索多学科交叉融合

  能够在太空成功养鱼、种水稻,两个项目的科学家都向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张涛研究员团队致谢——没有他们设计制造的生命生态实验柜通用生物培养等模块,就无法实现这些太空生命活动的探索。

  “未来10-15年,我国空间站将通过动态征集,开展千余项研究。”巴金表示,空间科学是充满新发现机遇、探索重要科学规律、获得显著应用效益的重要突破口,希望在太空科研探索中,摸索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科研新模式。

  因为梦天舱里的新材料实验,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研究员刘学超与上海电机学院材料学院教授金敏在科研上有了更多交集。

  一次偶然的机会,金敏在办公室“手撕”铟硒半导体这种二维材料,发现它具有其他半导体材料所没有的柔韧塑性,在《科学》杂志发表相关论文后,他想把材料送上空间站。主持设计梦天舱里两大材料实验柜的刘学超,与金敏一起开始了这种特别材料的“太空探索”。

建成运行两年,中国空间站晒“科研成绩单”

随神舟15号载人飞船返回的空间材料样品(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供图)

  “在空间站高温材料实验柜中,历经70小时,生长出了完整的铟硒半导体晶体样品。”刘学超说,空间晶体的位错密度比地面下降了几十倍,甚至在生长初期存在近零位错区域——如果可以攻克铟硒半导体缺陷密度极高的瓶颈,它将有望制成世界上速度最快、能耗最低的晶体管。

建成运行两年,中国空间站晒“科研成绩单”

  目前,我国空间站应用系统包含空间生命科学与人体研究、微重力物理科学、空间天文与地球科学、空间新技术与应用四大领域32个研究主题,每个领域都可能带来颠覆性创新与突破。

  中国科学院上海营养与健康所副研究员李俞莹介绍,他们从太空返回的骨骼肌细胞中发现了骨骼肌中的自噬机制。这不仅有望帮助航天员维持肌肉量,也将为肌少症患者寻找新的治疗方法。

面向国家战略需求,突破关键技术瓶颈

  假以时日,具有国际竞争力的2米口径空间站巡天空间望远镜(CSST)将发射升空,有望在暗能量本质和暗物质性质等宇宙学基本问题、星系与活动星系核、银河系与近邻星系等方向取得国际重大成果。

  作为我国锚定2035年建成科技强国的重要创新驱动力,中国空间站已为多种国产高性能复杂新型电子元器件和传感器开展空间效应机理研究及在轨验证,突破多项关键技术。未来还将重点面向近地、地月空间、未来载人深空探测与在轨服务等国家战略需求,在空间信息及精密测量新技术、在轨制造与建造技术、机器人与自主系统技术等方面突破一系列关键技术瓶颈。

  据悉,科学家已通过空间站实验,在微重力流体与热物理、微重力燃烧科学及超冷原子等领域,取得了大量重要进展。巴金表示,未来十年,中国空间站将充分发挥平台优势,围绕重大科技问题和国家重大需求,打破传统学科界限、组织跨领域与多学科的深度交叉合作研究,持续产出重大科技成果并加速转化应用,促进科技进步。

(文章来源:上观新闻)

本文地址: http://ssjlkfyy.cn/post/10354.html

私人订制

热点新闻

#
#

热门专题

自定义4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