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若受一文钱 客死不还乡” 这座“天官王府”,位于山西晋城上庄村,是明代大臣王国光的故居。王国光是王氏家族九世祖,曾任吏部尚书。明朝六部,以吏部为首,吏部尚书因此称为“天官”,王国光的府邸也就被当地百姓称作“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中悬挂着一块“正己率属”匾,是明神宗所赐,这四个字既是对王国光的褒奖,也是他一生秉持的准则。...
“若受一文钱 客死不还乡”
这座“天官王府”,位于山西晋城上庄村,是明代大臣王国光的故居。王国光是王氏家族九世祖,曾任吏部尚书。明朝六部,以吏部为首,吏部尚书因此称为“天官”,王国光的府邸也就被当地百姓称作“天官王府”。
“天官王府”中悬挂着一块“正己率属”匾,是明神宗所赐,这四个字既是对王国光的褒奖,也是他一生秉持的准则。
明朝嘉靖年间,王国光被任命为苏州府吴江知县。赴任前,皇帝嘱咐他,吴江“人繁物阜”,不好管理,你得勤政廉洁,才能应对。王国光到任后,发现吴江虽富,但百姓的徭役和赋税却十分繁重,一些官员更是横征暴敛、中饱私囊。
为改变这种状况,他重新核定赋税征收标准,并在收税时亲力亲为。贪墨官员捞不到好处,就对他打起了主意,送来一个装有银票的西瓜,想请他暗地里放手收税之事。
王国光听后大怒,将送礼的人重打二十大板,又命人在衙门口竖起一块石碑,刻上“山西王国光,初任到吴江,若受一文钱,客死不还乡!”贪墨一文钱就客死他乡,这样的狠话背后,是王国光守护公理正义、绝不同流合污的决心。
人前立誓很容易,难就难在独处时也能坚守本心。上庄村至今流传着这样一个故事,说王国光晚上处理公务时,会点公家的蜡烛,完成工作秉烛夜读时,会立马换成自家的。
家人对此很不解,用谁家的蜡烛不一样?又没人看见。但他却说,人的所作作为,不是为了做给别人看,而应该无愧于心,正心才能正身,律己才能律人。
三槐世泽 君子之风
追本溯源,上庄村的王氏家族来自三槐王氏,先祖名叫王祜。门楣上的“三槐世泽”匾,讲述着家族的来历与家风的渊源。
北宋初年,宋太祖想要除去封疆大吏符彦卿的军权,便派户部员外郎王祜搜集符彦卿的谋逆证据,承诺事成之后许以相位。王祜暗访数月,始终没有查到实据。他明白皇帝的意图,只要编织一个罪名,宰相之位便唾手可得。
但王祜还是把调查结果如实禀告了宋太祖。宋太祖一再追问、暗示,王祜始终不松口,并用自己百口之家的性命为符彦卿作担保。王祜的正直保住了符家,却惹怒了宋太祖,从而被贬他乡。
仕途坎坷没有磨灭王祜的心志,他在自家庭院种下三棵槐树,立下“日后吾子孙必位列三公”之言。后来他的儿子王旦成为北宋贤相,后世子孙人才辈出,他的家族也被称为“三槐王氏”。
不带走公家一粒谷子
今天,上庄村的王氏族人依旧会在门前种下槐树,伴随着树木扎根生长,正己修身的君子品德,也贯注到生活的点点滴滴。
王斗亮是上庄村王氏后人,他还记得小时候跟着爷爷去生产队晒谷子的情形。庄稼人干活大都有挽裤腿的习惯,爷爷也一样,但从晒谷场出来前,爷爷总会放下裤腿,将里面的谷子粒拍打得干干净净才肯出来。
年幼的王斗亮很不理解爷爷的举动。那时,家里人口众多,生产队分配的粮食勉强可供一家人度日。裤腿里的谷子虽不多,但若拿回家,也能让大家多喝一口米汤。但爷爷却坚决不肯,那是公家的东西,一粒也不能往家里带,咱们不能让人在背后戳脊梁骨。
从王祜舍相位保持君子之风,到王国光拒钱财清廉为政,再到今天的王氏后人不带走一粒公家的谷子,王氏族人始终做得正、行得端,活得光明磊落。
今晚20:00,锁定CCTV4《记住乡愁》,走进山西晋城上庄村,感受三槐泽被之家的君子之风!
本文地址: http://ssjlkfyy.cn/post/1153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