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让非遗影像呈现更多文化之光 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非遗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传承非遗,要先把非遗留下来,而影像是留住非遗的重要手段。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举办。影像展全面展示了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的...
原标题:让非遗影像呈现更多文化之光
受现代生产生活方式冲击,非遗的传承面临多重挑战。传承非遗,要先把非遗留下来,而影像是留住非遗的重要手段。
前不久,由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与浙江省文化广电和旅游厅、衢州市委、衢州市人民政府联合主办的2024非遗影像展在浙江省衢州市开化县举办。影像展全面展示了我国加入《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公约》20年来的非遗保护成果,总结了我国非遗影像记录工作的经验,并通过举办学术对话交流活动探索非遗影像记录的新路径。
在非遗影像展交流对话活动上,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主任、馆长郭艺分享了一组展览:在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馆一楼有一面高约5米的“百工墙”,墙上数百双巧手在劳作——腌制火腿、编织竹器、雕刻木雕、炒制茶叶……这些画面是非遗记录团队历时两年多时间追踪记录500余名传统手工艺从业者的成果。
“这些影像不仅是记录,也是挖掘整理。”郭艺说,“很多手工艺虽然过去在民间流传,但缺乏第一手影像记录资料。随着民间老手工艺人的逝去,很多传统手工艺面临人亡技绝的尴尬。这些影像能够让人直观了解传统手工艺,让其多了一份传承下去的希望。”
2024年11月12日,李子柒的“大漆视频”发布不到一小时,点击量就达千万次,让观众见识了大漆髹饰技艺的精致。移动互联网和新媒体的兴起,为非遗影像传播提供了广阔平台,让更多非遗被“看见”。因此,此次非遗影像展把放映场所从线下延伸到线上,百余部作品同时展映,提升了非遗的社会能见度。
非遗影像不仅是记录和传播载体,也是一方可以吸收利用非遗元素的艺术试验田。
2024非遗影像展开幕影片《非遗国潮乐·坠美系列》以传统曲艺河南坠子为基础,融入现代摇滚乐元素,创造出独特的音乐风格,让观众耳目一新。“我们希望通过对传播内容、方式等的创新,打破传统曲艺的局限,以更年轻、更新潮、更接地气的方式,激发年轻人对非遗的关注和热爱。”《非遗国潮乐·坠美系列》主创、河南工业大学教授尚娜说。
影像为非遗的记录传播提供了重要手段,为非遗的传承、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但在利用影像记录和传播非遗的过程中,如何保持非遗的本真性与完整性,避免过度商业化、娱乐化对非遗内涵的侵蚀,是当下影像创作者应重视的问题。
文化和旅游部民族民间文艺发展中心主任兰静呼吁,非遗影像工作者要深入非遗代表性项目所在社区,关注非遗代表性项目传承人、传承群体的鲜活故事,关注非遗代表性项目赖以生存的自然生态和人文环境,这样才能完整真实地记录非遗、传播非遗。
此外,兰静也呼吁加强对非遗影像版权的保护与管理,确保非遗影像资源的合法使用与有序传播,同时要加大对非遗影像记录与传播的资金投入与技术支持,培养更多专业的影像人才,持续提升非遗影像的质量与水平。
(本报记者 韩业庭 本报通讯员 杨超)
本文地址: http://ssjlkfyy.cn/post/12091.htm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