迈上“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来自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记者 钟华林 刘 畅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四川省宜宾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在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两年保持排名第一。一个西部地级市的经开区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产业发展建圈强链的同时,提升经济承载力、创新资源集聚力、改革集成力及人口吸纳力?临港经开区以实干作答,加速奔跑在以数字经...
迈上“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
——来自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的调查
记者 钟华林 刘 畅
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四川省宜宾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在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两年保持排名第一。一个西部地级市的经开区如何在短短几年内实现跨越式发展?如何在产业发展建圈强链的同时,提升经济承载力、创新资源集聚力、改革集成力及人口吸纳力?临港经开区以实干作答,加速奔跑在以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为核心的“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上。
位于长江航道零公里处的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地处四川省宜宾市中心城区核心区域,是川南首个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商务部日前完成的2024年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综合发展水平考核评价工作中,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在229家国家级经开区中排名第26位,在西部国家级经开区中连续两年保持排名第一。
一个西部地级市的经开区凭借什么在几年时间内先后引进东部地区企业230余家?在产业发展建圈强链的同时,又如何助力全区提升经济承载力、创新资源集聚力、改革集成力及人口吸纳力?
临港经开区以实干作答。在新时代西部大开发、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等战略机遇的持续支持下,加速奔跑在以数字经济新蓝海、绿色新能源为核心的“一蓝一绿”产业新赛道上。近5年来,临港经开区规上工业总产值翻了近两番,以引领示范效应驱动宜宾市实现成渝南翼跨越式发展,成为产业升级和创新发展的“火车头”。
抢抓产业转移机遇
“呜呜呜……”2024年11月19日11时,伴随着汽笛长鸣,搭载着四川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动力锂电池集装箱的列车从宜宾港出发,向上海方向驶去。这是中国国家铁路集团有限公司公布《40英尺集装箱装运电动汽车用动力锂离子电池铁路安全运输试运条件》后,首次在全国范围内通过铁路运输电动汽车动力锂离子电池。
宜宾为何能拿到首张“火车票”?“动力锂电池是宜宾对外贸易的重要产品,每年宜宾发出1.3万余个动力锂电池集装箱。开启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试运行,推动国内动力锂电池铁路运输与中欧班列有效衔接,将助力宜宾动力锂电池产品以更快速度、更优价格到达中亚和欧洲,推动‘宜宾制造’更好走向世界。”宜宾市委副书记、市长廖文彬说。
四川省是全国动力电池主产区,宜宾作为“中国动力电池之都”,2024年动力电池出货量占全球的12%以上,临港经开区则成为宜宾动力电池产业发展的主战场。在临港经开区带动下,宜宾动力电池产业从2020年不足20亿元蝶变至2023年千亿元级产业集群,实现了从“0”到“1”的突破。
2019年9月,宜宾争取到动力电池巨头企业宁德时代落户临港经开区。目前,宁德时代在宜宾已签约四川时代、时代吉利以及时代长安项目,实现年产能180吉瓦时。紧扣“链主+配套+应用”发展思路,临港经开区引进配套企业123家,构建起从原材料、组件到整车再到电池回收的“1+N”全产业链生态圈。
随着龙头企业持续加码,产业链配套企业纷至沓来。“公司的主要产品是动力电池结构件、电池包结构件等,四川时代是最大的客户。我们从深圳过来建厂,就是跟随四川时代而来。”宜宾长盈精密技术有限公司执行董事卫凡告诉记者,2023年3月,长盈精密一期项目竣工投产,当年实现产值6.7亿元,2024年预计实现产值14亿元。目前正在建设的二期项目占地196亩,占地面积是一期的2倍,预估2025年4月投产,满产后公司最大年产能将达10万件,用工人数超3000人,预估年产值可达24亿元。
除了像长盈精密这样的“外来”企业,本地企业也不甘落后,纷纷抢抓产业配套机遇。“集团旗下重要参股公司宜宾锂宝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是四川时代上游原材料重要供应商之一,双方签署了长达10年的全面战略合作协议,2025年,公司正极材料产能预计将突破7万吨。”宜宾天原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副总经理徐慧远介绍。
行动起来的不仅仅是动力电池产业。2022年,三江新区抢抓宜宾作为四川省4个制造强市试点城市机遇,成功签约引进中材锂膜、浙江大华、紫光股份等企业拓展新兴产业版图,加快构建数字经济新蓝海和绿色新能源产业集群。
好酒不能藏在巷子里,要香飘万里。为此,临港经开区努力构建内外兼顾、四向并进的新通道。
向东,加密长江水运航线,2024年,宜宾港增开“宜宾—武汉”水上快班、“川—渝—沪”外贸集装箱班轮等快速通道。向南,宜宾积极融入西部陆海新通道,已开行班列近500列。向西,2024年9月,首趟从宜宾出发的中欧国际班列、班车满载宜宾造动力电池极片、凯翼SUV汽车等产品,驶向欧洲。向北,2024年4月,宜宾实现首单柠檬出口,全年预计有2000余吨柠檬通过满洲里口岸运向海外。
产业生态的构建不能只满足于生产环节,在承接产业转移、延伸产业链的同时,地方政府正积极引导科技创新体集群加速集聚。由临港经开区负责运营的四川省动力电池创新联合体内部企业已获批四川省、宜宾市创新平台23个,培育高端技术人才40人。四川省新能源汽车先进动力技术创新中心获得授权专利221项。2024年,临港经开区国家级高新技术企业净增26家,突破140家,省级及以上研发平台数量突破50个。
深耕产教融合试验田
“2020年我来到临港经开区工作,这里近年来最大的变化就是引入很多企业、高校。目前,我们正在建设以大学科技园、大数据中心、科创中心为主的科技创新体集群,未来企业和高校的科技成果转化工作可以放到集群内部完成。”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投资部相关负责人说。
在临港经开区,支持科技成果转化的场所不仅有科创产业集群,对企业和高校而言,相互间合作几乎达到无障碍、零距离。
“四川大学宜宾园区结合宜宾产业发展趋势,重点引入高端装备、先进材料、环境保护、绿色食品、能源化工、电子信息等多个相关专业。落地临港经开区这5年,我们引入学校本部的54支科研团队入驻,重点探索科技成果转化、校企合作、产教融合。园区已与8家企业共建联合实验室,与5家企业联办卓越工程师班,通过项目制学习的模式让学生充分参与企业技术攻关。我们培养的硕士、博士有37名留在宜宾工作。”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常务副院长胡晓兵说。
早在2021年12月,四川祥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就与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共同建立智能制造联合实验室。“2021年6月,我们从上海来到宜宾组建分公司,随后启动研发工程师内迁计划,还邀请宜宾当地高校大学生到上海公司实习并择优录取。”祥承科技高级副总裁、四川祥承智能科技有限公司总经理严利祥说,他们与四川大学宜宾园区共同研发推出整机测试ATA机器人和数字化智慧工位AI工作站产品,目前相关产品已投产使用,每年为公司降本近500万元。
胡晓兵说,临港经开区在一个区域内聚集了众多企业和高校,是一块产教融合的“完美试验田”,完全有条件在该领域实现突围,探索新时代产教融合的模式和方法。严利祥则认为,临港经开区的高校资源十分丰富,与很多企业把研发中心放在一二线城市相比,他们希望能在宜宾本土打造出一支处于公司第一梯队的研发团队。
2017年以来,三江新区先后落户建成10所高校,新增在校大学生突破10万人,获批西南首批国家产教融合试点城市。其中对宜宾市科教产业投资集团而言,前期工作聚焦“大学城和科创城”建设,为高校和科创企业创造适宜科技创新的“硬件”,但如今要做好“软件”建设,打造科技服务生态圈和教育服务生态圈,服务于科技成果转化,因地制宜培育新质生产力。
有利于科技成果转化的政策层出不穷。2024年12月31日,宜宾市科技创新发展大会召开,发布了进一步支持科技创新和科技成果转化若干政策。例如,对引进培育新型研发机构、产业公共科研平台等给予5年最高1亿元的运营补助支持。三江新区还提出,激发企业研发活力,根据科研企业研发投入增量,按比例分档进行补助,最高补助可达100万元;为科研企业打通“多渠道、高效率、低成本”融资桥梁,提供贷款贴息、信用评级费补贴等保障;进一步完善人才评价体系和激励机制,对科技人才团队进行分级,经认定后按奖补标准给予最高1亿元的综合资助。
前端教育链、中端创新链、后端产业链,链条串起的高校、平台、企业正成为临港经开区发展的不竭动力。数据显示,2020年至2024年,临港经开区技术合同交易额由0.9亿元增至25.8亿元,全社会科学研究与试验发展(R&D)经费由9.5亿元增至21亿元,国家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近3倍,授权发明专利数量净增4倍。
构建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
2020年2月18日,四川省批复设立了全省首个省级新区——三江新区。自设立以来,该区地区生产总值每年跨越一个百亿元台阶,作为其核心区,临港经开区贡献度极高。在这里,企业加速聚集,创新力度不减,产业不断发展。然而,蓬勃成势的过程并不会一帆风顺,发展中总会遇到“难点”“堵点”。因此,好的惠企政策和全生命周期服务体系的构建,成为产业发展关键。
“作为西南地区最大的氯碱化工企业,化工是天原集团的传统优势产业,随着宜宾大力拓展‘一蓝一绿’产业赛道,公司主动适应变化,加快智转数改步伐,已经形成以优势氯碱产业为主体、以化工新材料产业和新能源先进化学电池及材料产业为两翼的‘一体两翼’发展格局。”徐慧远说,政府部门积极搭台牵线,为天原集团与临港经开区内多家高校院所达成合作创造条件。
在企业面临跨越转型之痛时,政策“扶一把”,发展之路就能走得顺一些。有的企业,遇到的发展点虽没有到难以跨越的地步,却也需要及时跟进“托举”。
“我们曾面临‘招工难’问题,如今已经得到解决。临港经开区每年会举办几次人才招聘会,会场就设在企业所在园区。大学多了,毕业生也多,就业政策好、岗位丰富,愿意留下来的人才自然不少。从2022年至今,每年公司招聘的高校毕业生留存率均在60%左右。”严利祥说。在四川祥承智能的一间办公室里,记者看到“祥承科技2025届校招生培训营”的25名实习生正在做实验,实习期结束后,学生和企业将进行双向选择。
宜宾普鑫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小兵说,工作20多年来,在自己印象中,曾经政府部门来到企业常以“检查工作”为名,不免让人感到居高临下。但在临港经开区,这样的现象并不存在。“区里有几个和我们定向联系的部门,他们到企业来,会问发展情况,也会问遇到的困难。面对困难,大家坐下来一起协商解决,把服务企业的质量提上去,这就是在为企业发展营造良好的营商环境。”李小兵说。
“兑现比承诺更重要、解决比解释更重要、效率比笑脸更重要。”在临港经开区企业人才服务中心的企业和人才之家活动大厅,中心负责人龚艺带着记者一边参观,一边介绍。“‘一个中心+两个平台’是我们的服务模式,‘中心’是企业人才服务中心,线下平台是企业和人才之家,这里会不定期举行各类企业服务活动,线上平台则是‘三江企才通’小程序,企业负责人或三江新区招引的人才可以随时在线提出诉求,我们会第一时间受理问题,限时办结,形成闭环工作机制。”龚艺说。
每个月,临港经开区企业人才服务中心会发布“政策月历”,开展线上、线下问需于企调查活动。从针对人才及其家属的就医、就学服务,到加油、充电、家政……更多关怀与服务体现在细微之处。
三江新区的GDP总量约占宜宾市的10%,对宜宾市经济增长的拉动超30%以上。作为核心区,临港经开区犹如“火车头”,既要保持高速运转,更要保证提速不失速。2024年前三季度,临港经开区工业用电量增长12.7%,规上工业总产值增长9.9%,工业税收增长39.4%,GDP增长12%。
争做推动区域发展排头兵
顾 婧 李思远
40年来,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坚持扩大开放,深化改革创新,引进吸收和内源增长相互促进,为产业高质量发展作出积极贡献。在新时期,国家级经开区还需持续发挥作用,争做推动区域开放和区域协调发展的排头兵。
持续发力打造新兴产业集群。国家级经开区已成为我国吸收外资、承接产业转移和开展对外贸易的重要载体。近年来,各经开区围绕园区主导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加强配套产业链建设。作为西部国家级经开区排名第一的宜宾临港经济技术开发区,利用“三江合汇”的区位优势,引入宁德时代在当地建设“零碳工厂”,通过延链补链,引进发达地区的动力电池配套企业120余家,构建起千亿元级绿色全产业链生态圈。国家级经开区需继续深化链式思维,谋划全产业链发展,招大引强,招新引优,培育全产业生态,构建更具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充分发挥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作用。在宜宾临港经开区,通过“教育链、创新链、产业链”三链融合,为园区带动产业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创新资源集聚力。同时,园区立足宜宾“生态优先绿色低碳发展先行区”定位,推进生态优先、节约集约、绿色低碳发展,有力促进了产业绿色低碳转型。国家级经开区需进一步发挥带动作用,通过培育和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通过加强科技创新和人才培养,提高产业创新能力和竞争力;通过推动绿色低碳发展和数字化转型,促进产业可持续发展。
深入推动区域协调发展。推动区域协调发展一直是国家级经开区发展的重要目标之一。不同地域的国家级经开区通过开展合作共建、对口援助等方式,能够更好地落实京津冀协同发展、长江经济带高质量发展、粤港澳大湾区建设、长三角一体化、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建设等区域协调发展战略,推动地区间协调联动,实现东中西部协同增长。
国家级经开区要深刻认识面临的新形势,充分利用产业链创新链优势,加强行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前沿技术攻关,加快培育一批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和世界级先进制造业集群,推动产业迈向高端化、绿色化和数字化,支持布局数字产业、未来产业,为因地制宜发展新质生产力作出更大贡献。
(作者单位分别为四川大学经济学院、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
本文地址: http://ssjlkfyy.cn/post/12492.html